其它展会
央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预计今年可印发
2021-02-26 11:07  浏览:4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2月9日(星期二)15时举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国际司副司长艾明介绍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寿小丽: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吹风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先生,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先生,国际司副司长艾明女士,请他们围绕绿色金融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首先,我们请他们三位分别作介绍,首先请王信局长。

王信: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人民银行工作、绿色金融工作的大力支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担当,也为中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支持绿色金融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绿色金融五大支柱。

一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人民银行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充分考虑国际关切和国情需要,重点聚焦气候变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三大领域,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目前,绿色金融统计制度逐步完善,多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中欧绿色金融标准对照研究工作即将完成,为规范绿色金融业务、确保绿色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部分绿色金融标准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

二是信息披露要求和金融机构监管不断强化。持续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中英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不断推进,试点经验已具备复制推广价值。人民银行组织研发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信息直连,提升了绿色金融业务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点面结合,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完善。通过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金融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

四是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通过鼓励产品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中国已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五是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积极利用各类多双边平台及合作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社会对我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

中国还“自下而上”深入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基层实践。中国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近年来,试验区的绿色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5亿元。部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已局部推广。其中,浙江湖州通过生态资源有效转化、科技赋能有力支撑、央地政策协同发力,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长效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十四五”金融规划中就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系统性安排。及时调整和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不断扩展考核结果应用场景。出台统一的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推动建立强制性、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在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等方面的应用。

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有序发展碳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工具。

四是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强化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

五是进一步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刚才已经有所介绍。

六是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的气候治理。一会儿国际司的同事会为大家作进一步介绍。这是我向大家的简要报告,我非常高兴、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春节将至,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致以问候,谢谢大家。

寿小丽:谢谢王信局长,下面请彭立峰副司长作介绍。

彭立峰: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媒体吹风会,前面王局长介绍得很全面了,我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个方面作补充介绍。

在绿色信贷方面,一是强化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额度等内部资源倾斜。一些银行提出了绿色信贷规模与占比提升目标,甚至提出五年翻一番的目标。

二是完善外部政策激励,探索运用再贷款、财政贴息、担保机制、风险补偿等政策手段,增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如,广州市对获得绿色贷款的企业给予贷款额1%的补贴,并对银行的绿色贷款损失给予20%的补偿。

三是推动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为碳排放交易参与主体等提供专业化融资服务。

四是强化绿色低碳重点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合发改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光伏玻璃生产项目、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绿色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支持。

总的来看,我国绿色信贷取得较好成效,整体呈现“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的特点。绿色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产业2020年末余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已超过同期钢铁、煤炭、有色等三个主要高耗能领域贷款总量。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银行业贷款不良率1.6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0.5%以下。

绿色债券方面,一是绿色债券制度框架初步建立。2015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明确绿色金融债的界定标准及发行流程,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受到国际组织广泛关注认可,把绿色金融债公告与GBP、CBS共同列为全球贴标绿色债券的三大标准指南。

二是参与主体持续壮大,产品序列不断丰富。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人现已涵盖各类银行机构等主体,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具有ESG理念的社会责任投资群体。绿色债券产品已涵盖金融债券、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多个品种。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债券成效显著。一是发行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二是发行期限长。约90%左右发行期限均在3年以上。三是支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据初步测算,每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可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以上。

我就简短作这些补充。

寿小丽:谢谢彭立峰副司长,下面我们有请艾明女士作介绍。

艾明: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我介绍一下人民银行参与国际合作的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人民银行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积极通过二十国集团(G20)等多双边渠道加强国际交流,并参与发起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等多边平台,逐渐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利用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契机,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全球共识。2016年我国担任G20主席国期间,人民银行首次将绿色金融引入G20议题,牵头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与英格兰银行共同担任小组主席,识别绿色金融面临的体制和市场障碍,动员社会资金用于绿色投资。研究小组连续三年提出政策建议,纳入峰会成果。近年来,G20峰会宣言均肯定绿色金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2021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视绿色金融,人民银行将积极参与有关讨论,推进G20绿色金融议程。

二是共同发起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推动央行和监管机构间绿色金融合作。NGFS由人民银行与荷兰央行、法国央行和宏观审慎与处置委员会、英格兰银行、德国央行、瑞典金融管理局、新加坡金管局以及墨西哥央行8家央行和监管机构于2017年12月共同发起,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宏观金融稳定、微观审慎监管的影响,旨在强化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动员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目前成员扩展至83家,已成为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研究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是2018年底指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共同推出《“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列入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原则》对金融机构参加“一带一路”投融资提出七条原则,包括充分了解ESG风险、披露环境信息、运用绿色金融工具等。目前,已有39家中外金融机构签署《原则》。

四是与欧方共同发起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际趋同。2019年10月,易纲行长与欧委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等共同宣布发起IPSF,宗旨在于深化国际合作,动员私人部门资金参与环境可持续投资。人民银行正在与欧方牵头研究中欧绿色金融分类标准的异同,拟在今年推出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气候变化,支持在绿色金融上加强合作。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利用好现有优势,挖掘潜力,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各方共同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谢谢。

寿小丽:谢谢艾明副司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大家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记者: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将会迎来巨大的投资机会,我们觉得这对海外投资人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吸引力。请问将来在对外开放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新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外国投资者进入到中国,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谢谢。

王信:我先从大的方面来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是为了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确实是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的努力,我们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上各方面都加强和各国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投资者,吸引更多各类的资金,我想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绿色发展领域,中国确实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为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急需改变,新型能源的发展、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改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投资,客观上有这样的迫切需求。

同时,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因为很多投资者、很多的资产管理者在绿色低碳发展等领域非常有经验。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大投资者(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都践行ESG原则或者负责任原则,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我们也很需要吸收借鉴这些国外经验。

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个人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扩大,都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因为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绿色金融支持。如果中国国内金融市场在广泛吸收国外投资和投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的重要性也会进一步凸显。此外,国外投资者通过参与中国这样巨大的市场,也可以分享发展的好处,我想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这是我的理解,谢谢。

艾明:我再补充一下。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特别是绿色金融市场开放方面,确实像刚才王局介绍的,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对海外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了解到,海外投资者非常关心绿色债券标准和气候信息披露问题,这也是人民银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我们正在与欧方牵头,研究制定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这将有力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协调发展,促进跨境投资。在信息披露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对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要求,提升企业和金融资产ESG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便利外国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债券市场开放,我们会同有关部门不断优化债券市场入市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制度安排。比如,统一QFII、RQFII、CIBM等投资渠道的入市规则;提升金融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延长债券交易时间,为境外机构提供更好的交易结算服务;不断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等。这些都将便利和吸引境外投资者。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统一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准入标准和程序,使境外投资者可以直接或通过其境外托管银行,委托符合条件的境内托管银行进行资产托管。我们将继续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继续推动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水平,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友好的投资环境。谢谢。

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人民银行已经将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的合格抵质押品范围,同时银行的绿色业务也纳入MPA考核,请问能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后续的货币政策在支持金融产品发展方面还有哪些举措?主权基金和外汇局管理的外汇储备是否会开展ESG国际合作?谢谢。

王信:谢谢你的问题。为了加强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人民银行已经将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抵质押品范围,而且我们把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也纳入了合格抵质押品范围。

MPA考核暂时还没有涉及对银行绿色业务的考核,现在我们是按季度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评价结果用于央行内部评级,人民银行现在正在研究修订《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综合评价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的开展情况,适度扩大使用场景。例如,将来创设货币政策支持工具时,可将业绩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之一。

《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预计2021年可印发。下一步,人民银行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探索实施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更加精准的、更低成本的方式,向低碳绿色项目提供支持。

关于主权基金以及外汇局管理的外汇储备是否会开展ESG投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将外汇储备或自身的养老基金,按照ESG理念进行投资。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部门是负责任的投资者,始终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开展投资。近年来,外汇储备已经逐步将可持续投资纳入长期经营管理的目标,而且他们的投资中已经包括一定规模的绿色债券投资,实际上也体现了可持续投资的理念。谢谢。

彭博新闻社记者: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在12月的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说,中国将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请问这一制度将在什么时候建立,是否能介绍关于这一制度更多的进展?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一直在提绿色“一带一路”,但是同时在海外投资了大量在外界看来不是那么绿色的项目,比如煤炭项目,中国在这个方面受到质疑,中国在2021年是否会改善“一带一路”相关的投资?第三个问题,碳中和目标是否会提高中国煤炭企业的贷款违约率?

王信:谢谢你的问题。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是非常基础的工作,易纲行长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在多个场合都作了重要阐述,这也是我们过去几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及时有效的金融机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有利于贷款企业更加重视绿色金融发展,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领域。另外,高质量的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是金融机构做好环境压力测试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审慎管理的依据。

中国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工作。当年的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就鼓励两国的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伦敦金融城合作建立了工作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到目前为止,中方已经有15家机构包括观察员加入到试点中,一些好做法已经具备推广价值。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离不开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只有在充分准确的绿色金融标准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才具有可比性。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是我们制定的第一批绿色金融标准之一。目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先行试用这个指南,部分试验区已经实现了辖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全披露。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从披露范围、披露内容、披露精细度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做好这项工作。

艾明:关于第二个“一带一路”的问题。人民银行积极支持“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不断完善开放、市场化、绿色的投融资合作体系。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快速发展。

一是中资金融机构通过贷款、股权、债权等多元化渠道,加强对“一带一路”绿色项目的支持,包括风电、光伏、太阳能等项目。中资金融机构也与国际开发机构共同开展了一些“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合作。

二是中资金融机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9年牵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成员,共同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指数,帮助各类投资人量化分析“一带一路”投资中的绿色投资机会和环境挑战,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

三是中方多渠道开展“一带一路”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提升沿线国家发展绿色金融的能力。比如,人民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的“中国-基金组织能力建设中心”,已为沿线多国提供了相关培训;人民银行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2019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加强包括能力建设在内的第三方合作。中资金融机构和智库也积极参与,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能力建设。

目前,金融机构非常关注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及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已经签署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在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上,《原则》制定了相关的工具箱,金融机构可用其测算项目碳排放水平,提高气候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在气候和环境信息披露上,《原则》制定了一套披露框架和相关的指引,便利金融机构进行信息披露,提升披露的范围和深度。

总体看,人民银行鼓励中外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原则》,科学评估相关风险,更加重视绿色投融资,共同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谢谢。

王信:煤电企业的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煤电企业碳排放较高,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过去,我们有大量的煤电项目,金融机构投放了很多贷款。现在,各方面都已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防范,相关的产业和企业也需要进行重要调整。但只要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到位,相关的风险还是可控的。

第一,我们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型是坚定不移的,是循序渐进的。煤电企业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刀切地进行。目前,煤电仍然是中国占比最大的能源。虽然光伏和风能发电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但光伏和风能的发电量还不是很稳定,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第二,煤电企业早已开始进行自主调整。一方面,提高生产效能和生产效率,大幅度减少了煤的消耗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的投资力度,积极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得到缓释。

第三,金融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预防和管理相关风险。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指导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火电等行业的环境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也选取山西等重点地区以省为单位开展了压力测试。这些措施有效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

最后,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也从宏观上,从整个金融体系的高度来重视和化解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综合以上这些措施,煤炭行业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谢谢。

新华社记者:在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央行将进行哪些工作,怎么做好创新发展和防风险方面的工作?谢谢。

王信: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金融科技的作用。

第一,金融科技的作用潜力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科技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我刚才介绍的重点工作中,也都已经比较多地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来提高效能、减少风险。例如,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环境和气候信息披露等工作中,通过使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高了统计质量和碳核算效能,极大改善了绿色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第二,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方面,金融科技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利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ESG投资或者可持续投资。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非常好的案例。

第三,在监管方面,金融科技或者说监管科技也大有可为。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和应对风险。

你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也非常重要。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一个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门提到,要处理好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具体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在发展创新型金融工具的过程中,管理和切实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谢谢。

澳门日报记者:央行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有何新的举措?谢谢。

王信: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国家的重大区域战略。发展绿色金融,是支持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的重点事项。目前,我们正着力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债券发行、提升相关绿色金融主体方面,不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举一个例子,2019年,人民银行推动中海大横琴公司在香港澳门两地同时挂牌发行4.5亿美元债和8亿元离岸人民币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支双币种国际金融债券,对支持相关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刚才提到的几个领域都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关于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我们已经建立了合作机制,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统一,便利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我们也已建立了合作机制,不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披露内容的可比性。在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方面,广州(花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方面已经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另外,今年以来,我们持续推动开展金融支持“六稳”“六保”工作,广州在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方面也强调了绿色因素。

绿色债券市场也是粤港澳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例如,内地机构可以到香港、澳门去发行绿色债券,港澳投资者也可以到内地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产品、参与内地碳市场交易等。这些都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大力推动。大家知道,香港有很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在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推动绿色金融业务人民币计价结算,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投融资提供更大便利。

寿小丽:这是个专业的领域,对我来说是很新的概念,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记者提问,今天的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就到这里。马上到新春佳节了,我本人姓寿,我就祝大家福寿安康、平安喜乐,希望各位发布人和记者朋友们以及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好好过一个节。

发布人:7d10****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