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新质生产力为海南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4-11-07 20:16  浏览:98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海南省土地资源相对较少,面对这样的实际,如何才能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依托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海南)基地(以下称南繁基地),海南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向海图强”耕海牧渔挖潜“蓝色粮仓”,同时在有限的土地上让农业新品种结出幸福“金果实”。

金枪鱼“长枪大戟”闯市场

冲锋艇犁开蓝色的海水,在白色的浪尖上飞驰。浩浩海风中,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湾内,一个个周长90米、深约7米的重力式圆形深水网箱在海面上整齐排列,海浪翻涌,网箱里黄鳍金枪鱼正在游弋,等待饲养人员前来投食。


圆形深水网箱正成为海南耕海牧渔新“利器”。

“我们镇全镇有一半劳动力都从事渔业。”陵水县新村镇长坡村村民梁孝立站在网箱橡胶充气浮台上,正观察黄鳍金枪鱼的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在海口短暂工作后,他就返乡从事渔业相关工作,目前在陵水县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陵水农投)下属的“海上牧场”做海上生产技术员,每月工资8000元,妻子也从事渔业生产,小两口“已经把买房提上了日程”。

和他一起工作的同村村民赖亚津负责投喂鱼食,他表示,由于“海上牧场”的兴起,附近村民就业门路更宽,工资更高,日子更美。

“不食金枪,不知海味”。作为知名大洋性鱼类,金枪鱼是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品贸易的重要产品,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热带及亚热海域。正是由于其肉味鲜美,目前三大洋金枪鱼资源全都处于完全开发或过度开发状态。

一面是需求旺盛的金枪鱼市场,一面是压力较大的出海捕捞(难以保证稳定、及时供应),人工养殖的必要性日益凸显。202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繁单位,以下简称南海所)科研团队在陵水海域成功捕获黄鳍金枪鱼野生幼苗,并在陵水湾海域驯养,率先突破国内黄鳍金枪鱼网箱养殖技术。2023年,陵水农投抢跑黄鳍金枪鱼网箱养殖赛道,与南海所全面合作,共同推动黄鳍金枪鱼人工养殖技术落地转化。当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以下简称“冬交会”)正式开幕,陵水农投的黄鳍金枪鱼首次亮相便成为出圈 “网红”,这条黄鳍金枪鱼重达84斤,其所在的一号展厅海南水产类展馆一度排起尝鲜的长队。

“我们养殖的黄鳍金枪鱼绝对是供不应求的。”梁孝立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基本上都是靠定制销售、拍卖销售。”换言之,半年多过去,尝鲜排起的长队已经从展厅排到海上网箱,消费者距离实现“金枪鱼自由”还很遥远,金枪鱼养殖发展空间广阔。

黄鳍金枪鱼从远洋“游”向餐桌的道路并不平坦。养殖网箱除了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外,技术人员还会定期用专业的水下无人机对黄鳍金枪鱼进行行为监测,以便记录更为清晰的生长情况、吃料情况、游速等。此外,金枪鱼需要一直游动,所以网箱每月更换网衣必须在海上完成……

不过,技术人员对黄鳍金枪鱼养殖的科学研究也日益深入。今年3月,南海所对网箱中趋于成熟的黄鳍金枪鱼进行催产,获得黄鳍金枪鱼受精卵19.68万枚,孵化率83.1%,黄鳍金枪鱼实现人工产卵,无疑将更好地助力产业发展。

近年来,陵水县在包括人工养殖金枪鱼的渔业养殖赛道上不断发力。目前,陵水县有新村湾1.2万亩养殖区域通过集中用海整体论证投产,共有深水养殖网箱393口,年养殖商品鱼3400万斤,产值约6.7亿元;另有1.2万亩的赤岭港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区域也在开展集中用海整体论证,预计在年底前可提交论证成果。在长远规划上,陵水县的深远海养殖面积为195万亩,深远海项目为3.4万亩。

渔业产业链上向前“一小步”

“我月工资1万元左右,离家只有3公里,有什么事随时可以回去,所以工作十分顺心。”在陵水县黎安镇后岭村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林水产)务工的郑红良说,他十分满意现在的工作。郑红良是邻镇新村镇村民,像他一样在德林水产务工的附近村民有约70人,工资从3500元到1.2万多元不等。德林水产每年还给两个乡镇分红77万元,惠及11个村集体。

但德林水产的“宝藏”之处,还不仅仅于此。

从胶水状的鱼卵,到大小不一的各类鱼苗、色彩斑斓的各类种鱼,再到重达300多斤的巨型石斑鱼,走进德林水产,仿佛走进了一座鱼类育苗展览馆。“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后我就开始打工,主要从事渔业工作,我觉得渔业大有可为,就在2011年创办公司,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公司总经理刘德林告诉记者,公司初创时期,只是养鱼,后来在发展过程中,看到鱼苗育种潜力更大,就把业务重心进行了转移。

从养鱼到育种,在产业链上向前移动的一小步,实际上却是产业形态改变的一大步、科技力量投入的一大步。目前,德林水产常年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及南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水研究所(南繁单位)等十余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与国家级藻类产业体系海口综合实验站建立了陵水热带大型海藻保种基地,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养殖尾水处理实验示范基地。

在德林公司,记者看到池中刺鲀像刺猥一样浑身是刺,又像河豚一样有时会鼓起肚皮,十分可爱。刘德林介绍,这是公司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共同研发的人工式繁育品种,该鱼类是当地美食疍家气鼓鱼粥的重要食材,但未有人工养殖的先例。这一研发成果,将带动当地的鱼类养殖企业的生产,同时助推旅游业的发展。

德林公司是“海南省省级金鲳鱼水产良种场”“海南省省级石斑鱼水产良种场”,拥有专利23项,主产的海水鱼卵、优质海水鱼类种苗,受到福建、广东、广西客户的青睐和肯定,同时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越南、香港等地。说到科研,刘德林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我们公司银鼓鱼、墨鱼的人工孵化繁育,也在和科研单位积极合作中。”


德林诚信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鱼苗池工作。

科研不断取得新成果后,如何把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德林水产每年向海南省内出售1000万尾鱼苗,助力渔业发展,同时通过培训就业,带动周边沿海乡镇渔民100余人掌握现代渔业生产新技术,并吸纳安排当地的转产转业渔民,解决陵水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带领周边沿海乡镇渔民发家致富。

“事业没有止境,公司正在积极投入陵水双帆石热带水产种业南繁生态示范园的建设项目,目标是建成四个鱼、虾、贝、蟹、海马等亲本、苗种孵化繁育工厂化车间约14000平方米,年生5万尾热带海水种苗和3万公斤卵,大约可增加400个工作岗位,户均年增收4万到5万元。”刘德林信心满满地说。

德林水产是陵水县发展水产南繁种业的一个侧面,在陵水县,还有青利、晨海等多家水产原、良种场,全县海水种苗年产量可达3亿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明日介绍,陵水县正重点创建水产南繁种业产业园,打造集海洋渔业南繁水产科研、种苗繁育、科技孵化、生产加工与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现代产业化园区。主要规划港演、曲港两个片区,占地面积1500亩,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目前,港演片区种苗繁育生产区总投资4亿元,已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初可竣工验收。曲港片区建设国际水产种苗创新研发中心总投资6亿元,计划今年年底前动工。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强化意识,确保南繁各单位高效开展工作。图为陵水安马洋配套服务区。

南繁基地转化南繁成果

陵水县重点打造的水产南繁种业产业园,是一个致力于水产科研、种苗繁育、科技孵化、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现代产业化园区,目标是打造国际水产种苗创新研发中心,并建成国际水产业的种质资源转化及交易中心、种苗供应基地。渔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将高质量赋能陵水县渔业产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目标是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海南省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在三亚、乐东、陵水共划定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建设了5.3万亩核心区,现开展科研的南繁单位中586家拥有固定基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不断加强对南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全面建成,核心区农田基本达到了“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建设标准;陵水安马洋、乐东抱孔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实现“拎包入住”,5000亩生物育种专区投入使用;建设了涵盖部(委)、省(区、市)、市(县)、乡(镇)、村5级南繁管理服务体系,制定了全链条的南繁监管制度,首创“植物检疫全国联巡联检、轮流值守、直派驻守”新模式,打造了全流程、全方位生物安全防控体系。

做好南繁基地各科研单位服务保障的同时,海南省积极转化南繁的科研成果,助力农业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7月5日至6日,由海南省种子总站、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海南好米”评选活动暨2024年海南稻米产业发展大会在三亚举办,活动现场水稻行业科研及推广领域专家从气味、外观、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等5个方面进行品鉴,最终评出金奖品种3个、稀饭金奖品种1个。

“海南好米”品牌的影响力近年来不断增强,这样的局面与南繁基地密不可分,基础米种隆望两优889即为南繁科研成果转化。该品种柔软滑口、有清香味,达到国际一级米标准,且产量较高,早造亩产约500公斤,晚造亩产约400公斤,截至目前,在海南累计推广面积达4.7万亩。而隆望两优889的推广,也让海南率先实现水稻杂优化,成为全国水稻生产杂优化最早、比例最高的省份。

南繁基地科研成果转化,还不断推动海南农业结构调整。密瓜作为南繁成果就地转化最好的农作物,主要在海南省三亚、东方、陵水、乐东等市县推广,年种植超过25万亩,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相关产业链产值达300亿元。

“刚开始种植哈密瓜(密瓜的一种),我也是个‘小白’,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成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10月9日,在三亚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上,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三亚市天涯区梅村村党委书记董永勤作为三亚优秀农民代表,介绍了他带领村民种植密瓜等水果致富的故事,“现在,我们的哈密瓜种植产业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产量逐年提高,而且品质也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除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外,还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缅甸、越南等多个国家。”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ac59****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