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文化出海已成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抓手。《光明日报》报道显示,2023年,中国电视剧出口额增至7032.46万美元,中国网络文学年度“出海”市场规模为43.5亿元;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已连续五年超千亿元。然而,在技术赋能文化传播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的意识形态风险正在解构中国叙事的完整性——西方势力通过算法霸权、认知操纵、技术污名等手段,将数字文化产品异化为意识形态博弈的“灰色战场”。当技术赋能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时,我们是否掌握了故事的“定义权”?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数字文化出海的意识形态风险生成与治理机制,既是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战略目标的当务之急。
警惕算法重构文化叙事
算法重构文化叙事,技术操控下的认知偏移。数字平台的算法系统以技术中立为表象,悄然改变着文化传播的逻辑链条。其运行机制可概括为“数据筛选—语境剥离—意义重塑”三步流程:首先通过语义识别标记视频中的政治表述,随后将完整叙事切割为碎片化画面,在算法推荐中重组为符合特定认知框架的符号体系。以某短视频平台2024年的算法更新为例,原本展现中国科技发展的纪录片片段,被系统自动放大工业机械画面,弱化了制度创新内涵。监测显示,此类技术处理使海外观众对完整叙事的接收率明显下降,而对工业技术的片面认知率却明显提升。这印证了技术哲学中的“代码权力论”,算法正在将复杂多元的社会实践,简化为去政治化的技术景观。其隐蔽性在于,当观众沉浸在碎片化的视觉冲击中时,往往很难察觉到叙事框架已经被技术系统悄然置换。
文化主权隐性流失,跨国生产链的价值重塑。国际合拍项目中潜藏的创作权让渡,正在引发传统文化基因的渐进式变异。资本方以技术适配为名,将东方智慧结晶强行套入西方技术话语体系,使文化符号异化为技术批判的工具。尤其是当有人认同这种行为接近真实时,折射出了数字原住民在技术浸润下的认知嬗变。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驱动的二次创作形成日均百万级的传播矩阵,使资本叙事逐步消解集体记忆。
人工智能的认知陷阱,机器翻译的价值扭曲。生成式AI的文化转译功能,正在成为系统性认知偏差的放大器。技术系统内置的文化偏见,导致文明精髓在数字化迁移中出现语义畸变。如“仁”这一思想涵盖人伦关系、道德实践与宇宙和谐,而机器翻译常将其简化为“仁慈”(Benevolence)或“利他主义”(Altruism),剥离了社会政治维度。这种误译的危险性在于,算法错误往往被包装为客观知识,通过学术引用和内容平台的指数级传播形成认知闭环。这种认知偏移机制本质上是技术理性对文化阐释权的隐性渗透。它仅凭语义系统的标准化重构,就能在文化符号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逐步消解传统概念的阐释张力。
代际鸿沟与共识危机,数字时代的文化解释权博弈。在数字文化出海实践中,青年创作者借助短视频、AI工具重构传统文化符号,将历史叙事转化为具有现代批判性的跨文化产品。这种“解构—重组—传播”的创作链,在海外平台形成两极化认知。来自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61%的青少年认为二创内容“帮助他们理解复杂话题”,但同时存在28%的青少年曾因二创内容中涉及政治讽刺、国家形象等极端观点产生认知困扰。算法机制助推下的文化冲突演变为流量焦点,单条出海内容可触发数百万次跨国界论战,倒逼平台以“文化适配”为名启动内容过滤系统。如TikTok推出的文化守护算法,通过对争议内容的区域性屏蔽,虽缓解了文化误读风险,却同步强化了海外用户群体的认知割裂。这种技术干预揭示数字出海的双重效应:当算法解构了传统媒介主导的文化阐释范式,也在重构全球受众的集体记忆图谱,使文化共识建设面临“破壁”与“筑墙”的永恒张力。
实现数字时代的文化共识重建
一是打破技术黑箱的认知操控,构建算法治理体系。建立透明可控的算法监管框架,推进算法可解释性国际标准互认,强制平台公开文化过滤规则。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算法治理对话,建立数字文化传播的技术规制体系。
二是创新文化安全评估机制,筑牢数字生产链的免疫屏障。建立覆盖“创作—传播—接收”全链条的文化安全防火墙。在创作端,完善国际合拍项目的意识形态影响评估制度,对涉及文明核心符号的改编设置“文化兼容性”量化指标。在传播端,构建文化偏离度的动态监测网络,利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跨国数据协同分析。大数据体系可接入全球主流内容平台的传播数据,当识别到关键概念的认知偏差率超过阈值时,即时触发精准辟谣机制。在接收端,研发文化认知修复工具,通过沉浸式体验还原文化符号的本真语境。
三是主导人工智能伦理规则,遏制认知污染的全球扩散。掌握生成式AI的文化转译标准制定权是治理“认知污染”的关键。应推动建立“文明数字基因库”,将权威解释转化为机器可读的文明坐标,为AI训练提供跨文化理解的基准框架。针对学术领域的认知固化风险,发起“数字文明守护者计划”,组织跨国学者对AI生成内容进行文明适配性标注,构建涵盖多种语言的意识形态风险知识图谱。通过分析错误内容的传播特征和逻辑脉络,在网络平台上自动生成针对性的解释说明,以引导公众正确理解。
四是激活代际对话新范式,重建数字时代的文化共识。化解代际文化冲突需要创造“技术赋权+价值传承”的融合生态。政府应主导建设跨代际文化共创平台,如故宫博物院建立起“建筑三维数据库”,通过1500件文物的高清摄像头来立体呈现,实现了十万件文物的高清影像的共享,既保留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又赋予青年群体符号重构的创作空间。在教育领域,将数字素养与传统文脉教育深度融合,如南京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街道,打造“AI+传统文化”智慧课堂与沉浸式科技研学活动,让古老智慧在科技赋能下迸发时代活力。平台企业需重构流量分配逻辑,最终形成“传统守护者提供文化基因、数字原住民创造表达形态、技术平台搭建转化桥梁”的良性循环,在文明传承中实现数字时代的文化共识重建。
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娟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