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不出事”为何容易出事
韦文叶 共青团都匀市委
在当今社会,“不出事” 似乎成了某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信条。然而,这里的“不出事”并非指领导干部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而是指在工作中追求种不被问责、不引发舆论风波的“安全”状态。表面上看,这种心态似乎无可厚非,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一帆风顺呢?然而,当“不出事”成为主导工作的心态,甚至成为衡星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时,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不出事”心态的根源
“不出事”心态的根源在于对责任的逃避和对风险的畏惧。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缺乏担当精神,害怕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受到问责。于是, 他们选择了最“安全”的方式不作为或慢作为,以此来规避可能的风险。这种心态看似聪明,实则短视,因为它忽略了工作的本质和目的,也忽视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期待和信任。
“不出事”心态的危害
“不出事”心态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会导致工作假息和效率低下。当干部们只关注如何避免被问责时,他们往往会忽视工作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来不仅工作难以取得进展,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其次,“不出事” 心态容易滋生离败和懒政现象。一些干部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或者在工作中教行塞责、推诿扯皮,从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后,“不出事”心态还会让干部们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他们越是想避免出事,就越容易因为不作为或慢作为而引发更大的问题,最终陷入“越怕出事越出事”的怪圈。
为何“不出事”反而容易出事
明明总想着不出事”,为何反而更容易出事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担当精神。一-些干部在工作中不敢担当、不愿负责,遇到问题就推诿扯皮、敷行寒责。这样一来,小问题就可能演变成大问题,最终导致“出事”。二是缺乏创新精神。些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这样一来,工作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漏洞。三是缺乏监督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干部的工作表现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评估。这样一来,一些干部就可能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最终引发问题。
如何匡正“不出事”心态
要匡正“不出事”心态, 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工作中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其次,要完善问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通过问责机制的震摄作用,让干部们明白“不出事”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应该通过努力工作来避免问题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让人民群众成为政府工作的监督者和评判者。通过公开适明的工作方式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从而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不出事”本应是政府工作的底线要求,但当它成为一种心态甚至主导工作的进程时,就容易变味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不出事”心态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匡正。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