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只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孝悌的风气影响到政事上,这也是从事政治啊,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是从政呢?”
[解读]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书》:指《尚书》。
施:指影响、延及。
这段对话当发生在夫子出仕于鲁国之前,最接近的一段时间是在公元前505年季平子死后,家臣阳虎囚禁了刚刚继位的季桓子,企图独揽鲁国大权。
作为交换的条件,在释放季桓子后,阳虎执掌鲁国政权长达三年之久,孔子不愿同流合污。但这个话又不好对别人明讲,于是他引用《尚书》的一段话,表明当下自己虽不从政,但也可通过行“孝悌”之风去影响社会、影响政治。
公元前501年,阳虎发动叛乱失败,先后流亡于齐、晋两国。而在阳虎倒台的当年,夫子就接到国君的任命,开始在鲁国政坛崭露头角。
治家的根本就在于行“孝悌”之道。子女孝顺,兄长友善,家庭和睦就是在为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做贡献。
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行“孝悌”之道,用这种孝悌的风气去影响政治,那么民风一定朴实醇厚。
一个人可以没有从过政,但他是孝顺的,是恭敬友爱兄弟的,说明这个人内在是有仁德的,本身就是在从政了。
为政之道,在于孝义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读后启示]
从政不一定要当官。这个思想其实非常高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只是同一件事。
儒家文化的精髓之处在于教化人,让每个人懂得仁、义、礼、智、信,让每个人去修习孝悌之道,让每个人提升内在的修养和德行。这本身就是在从政。
一个守孝悌之道的人,一个懂得提升自己内在修养的人,一个品性纯良的人,可以去当官,可以去经商,可以去务农,可以去做工,可以做任何的事情。
孔子把教化天下作为最大的政绩观,不光是在为政,还在治国平天下,更是在治万世的民心。而不是看官职大小、等级高低,这样的格局在当时的年代,能有几个人能与之争锋呢?这就是大教育家的精神风貌,谁说教育不是最好的为民谋利呢?